用中国文化和精神指引我们前进
——常胜军
“人无精神不立,企无精神不兴,国无精神不强”!
企业肩负着全民健康的使命和责任,平台建设必须有担当和精神支撑,要履行社会责任,构建“核心价值”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按照国家“健康中国”的战略和平台建设的需要,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指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平台运营的各个层面全面贯彻落实,做为我们努力的目标和行动的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11月29日提出了“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18大以来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保证!实现这一远大理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付出辛勤努力,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团结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表达的是国家的要求和意志,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具体而言,就是经济上要富强,政治上要民主,精神上要文明,社会上要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引领现代文明的共同社会目标,它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是公民的基本价值观,是其它价值的基础。
这个概括,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
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国富民强,是国家建设的目标,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是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会的努力方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以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和社会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公民的行为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准则。
爱国是基本的要求,是基于个人对国家的依赖和情感,要求公民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立身的根本,是公民的职业行为准则,要求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充分体现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处世的底线,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的道德传统,要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是行事的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的意义,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旗帜,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昂然树起中华民族新时期的精神旗帜,不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当今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社会矛盾多发,文化渗透给人们的价值理念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面对文化渗透,我们要大力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在企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发展中作用越来越突出。全民健康平台作为社会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履行社会责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弘扬正气,塑造崇高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让会员深切体会到核心价值理念是“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从个人方面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认同,和国家保持一致,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追求理想,坚定信念,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要率先垂范,加强修养,完善自我,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做忠诚的爱国者。我们要维护国家利益,弘扬民族精神,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以大健康产业为平台,做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和精神的宣传队、播种机,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
附: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节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七)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
五、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十四)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
(十五)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
(十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上求实效。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宣传教育。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加强对公民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增强公民旅游的文明意识。
(十七)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十八)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利用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相结合、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二十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十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城乡基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依托,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之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中,融入城乡居民自治中,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努力实现全覆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